走在040乡道上,你可以看到承载着“三圣之乡”文化遗产的彩扇在绿色的田野里随风转动,正在耕作的村民就在不远处。
这幅工业、农业、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画面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塔筒的华能汤阴——风电场。
像大多数东南省份一样,在风力发电南下之前,河南70%的能源消耗依赖于煤炭,自给率仅为40%。能源结构单一,对外依存度高。然而,与华北三省风能资源丰富的情况不同,河南风电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争议。河南平原属于低风速区,年平均风速小于6 m/s,即使初期依靠补贴,也难以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
长期能源应该在中国低风速风力发电的发展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低风速风力发电的开端始于袁晶能源的第一台低风速风力发电机。当时,中国第一个低风速风电场的运行数据显示,袁晶能源公司开发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可以保证年发电量超过2000小时,平均风速为5.5m/s,在当时的电价政策下,项目产量可以保证在8%以上。
图像来自:视觉能量
随后,中国的低风速风力发电迎来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三、五年中,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年装机容量已超过60%至70%,总体形势已开始向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转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秘书长秦海燕说。
然而,在平价政策颁布后,低风速风力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再次面临十年前的折磨。
然而,与十年前相比,视觉能源更加自信。“我们推出了第三代双150普通风扇,可确保发电小时数超过3000,可完全实现平价。”视觉能源高级副总裁田青君说。
均等折磨
华能汤阴风电场采用袁晶能源的69台第一代“双120”平原风机,塔高120米,叶轮直径120米,单机容量2.2MW,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河南平原高切变风资源的优势。
该项目于2017年9月开始投资建设,将于2018年12月并网发电。在设计年平均风速5.62米/秒下,
2019年,这69台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量达到3.3亿千瓦时,占鹤壁市去年总用电量的5.5%。今年1月1日至8月13日,汤阴风电场工程平均风速为4.83米/秒,发电量为2.08亿千瓦时,利用小时数为1370小时。
作为补贴时代的电站,本项目的产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然而,如果补贴被取消,该项目仍远非对等。
据气象部门研究,我国80米高度风力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约为42亿千瓦,其中中部和东南部低风速风力资源的可开发量约为10亿千瓦。截至2019年底,中国东南部20多个省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为7666.8万千瓦,低风速风电发展程度仅为8%左右,资源储量和开发潜力巨大。